要說臺灣戲劇長壽,毋寧說它是「植物人」,
為何?不要說集數由幾十集收尾,十幾年來
號稱「本土」、「自製」的一檔劇集動輒破百上千
恐怕早已成為臺灣觀眾司空見慣的事,遇到
收視率飆升、「觀眾歡迎」的戲碼被灌水和
拖棚似乎成了一種常態(舉例?請參照「民視」&「三立」條);
這裡並不是要說「日韓戲劇」
有多麼好棒棒、如何完美無瑕,然而撇開一些
「公式作業」、漏洞百出和荒腔走板的劇情不說,
兩國的戲劇無論是在劇情結構或演員詮釋上整體而言
的確有值得臺灣借鏡的地方。
 
 

接觸「公共電視」(PTS)後相信讓不少臺灣觀眾
又在心中重新燃起(臺灣戲劇也許還有救,)的想法,
尤以近期的《滾石愛情故事》和臺視王小棣等導演領軍的
「植劇場」在在都讓臺灣觀眾見識到臺灣戲劇的另一種可能,
也期待著藉由這群「真正」的編劇和「好的」演員們
的浮上幕前、發光發熱能為臺灣影劇圈重新注入一股活水
(站在個人立場,公視若要拿《我家是戰國》、
《紫色大稻埕》來播,真心建議請讓
《戀愛沙塵暴》上檔:拿《我》劇和《戀》劇相較,
應該就是瓊瑤三廳電影和《海角七號》的感覺:
一種世代的FU落差。)
 
 
 
 
 
或許「戲劇」、體育、ACG等產業發展
在基本精神都是一樣的:臺灣不要再只是一味抱怨:
『因為我們沒有林書豪、因為我們沒有菲爾普斯...』
而是臺灣整個相關體系請先自問:
你們有沒有一套長期培植人才的發展計劃
(錢,永遠是關鍵)還是也學到了財團精髓-
把人才當草踩?
arrow
arrow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