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好說故事,說說好故事:看故事的人》

除了「藝術電影」外,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接受
整部片一直寫數學公式或
念「之乎者也」給你看的電影(或戲劇)?

 

 

 

現代觀眾-或說臺灣觀眾-會為了
什麼樣的類型而買票進電影院?
在這個網路影音平臺、電玩、
KTV和夜店充斥的時代。
當你按下遙控器時你從那方小小螢幕
想看到的又是什麼?
《我們的島》、《記錄觀點》這些在
公視播出的節目也許就像「藝術電影」:
看懂後會慢慢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然而某些時候在「時間分配順位」上
也許會比不上一場《英雄聯盟》
的世界賽;在這電競、直播蓬勃發展的時代。

 

 

 

 

「臺灣電影」有她曾經光輝璀璨的年代,
在「新電影浪潮」時期既有《戀戀風塵》
這樣的青春愛情文藝片,也有《無言的山丘》
這樣抒寫時代脈絡的剪影,當然,楊德昌導演
也拍出許多諸如《恐怖份子》這樣「比較」
不商業的電影。
然而,大底來說,就算到了2018的今天,
觀眾進戲院看的不外乎商業大片的特效,
再不然就是浪漫愛情之類的;就算沒劇情
至少還有特效,沒特效也要追的深度品味。

 

 

 

 

 

我想「觀眾」一直沒變:就像金庸在某部
小說後記所寫到的「千古不易之人性」;
觀眾想要的-無論大小螢幕-不外乎
愛情、友情、浪漫或者努力一番的
故事,於是,就算是驚悚片、科幻片
,上述這些元素仍會不時穿插在劇情橋段裡。

 

 

 

 

打開網路上的電影平臺,十部有九部
都是在「說故事」,至於觀眾買不買單,
除了看電影、戲劇的宣傳力道外,
更重要的或許仍是編劇、導演的功力
與演員們的演繹說服力。
「萬變不離其宗」,即使我們長大了,
即使時代、社會再怎麼變遷,
我們心中依然同樣地懷抱著一顆
「喜歡聽故事」的心。

arrow
arrow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