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總結。
在臺灣,普遍地我們被教育得
對「失敗者」沒有所謂的「尊重」。


基於道德感,你也許會對街友、乞丐
和身障人士甚至底層勞工投以「同情眼光」,
對、就是單單只是「同情」,
然而或許每個大街上
依然會有某位媽媽拉著孩子、
指著某建築工人
(可替代任何中下職業),對著小孩說:
『你現在若不好好讀書,長大就會變這樣喔。』


【父母、師長對孩子的成長,
優先要求的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競爭思維」下,
我們在學校跟同學比成績、
比父母,出社會跟同事比家世、
車子和房子;
在我們的社會就優勝劣敗,
「輸」意味著被踩在腳底下、
失敗者和喪失尊嚴,
我想在臺灣沒有人是被教育
要對腳底下的人尊重的。

於是,老師可能不喜歡
學業成績表現不好的孩子:
學校失敗者!!!
在家庭裡,父母寵愛的
也可能是那個能讓自己
向親戚炫耀的模範生。
成人社會鼓勵成功、獎勵第一名,
而第二名(與其後名次)
很快就被世人淡忘了;
我們避談失敗,怕得就像
跟孩子解釋SEX一樣尷尬,
最後通通只能留給孩子們自己去摸索。
是「科舉遺毒」嗎,
我們重視IQ往往高過於EQ
於是打場線上遊戲輸了後八九成
都成了「憤怒的鍵盤高手」,
在網路上用毀謗和中傷別人、
貶低他人來宣洩情緒。
在網路上我們往往太容易流於「主觀」,
主觀地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
來強迫別人「一定」非得接受自己的信仰、
中心思想不可,
事事總想「辯到贏」,
好像如果自己先結束每一段不營養、
陷入情緒的對話就意味著認輸?
成人世界裡自己做出違法犯紀的事當然自己得承受後果,
然而在未成年、心智未成熟的年紀
我可不會說父母、師長完全不用負任何責任。
家庭、學校到底教了哪些給我們?

『沒有神一般的對手,只有豬一般的隊友。』
從這句在電競圈裡風行多年的流行語
就可看出在特定環境,
我們的年輕人是多麼不懂得尊重人
與團隊合作,
更可看出「自我主義」過度膨脹下
的驕狂與自大。
盡管在臺灣一群「搞電競」的商人一直說
『國外已經把電競列為運動項目,』
『電競選手應比照運動員福利,』
然而,這群利益分子有沒有想過,
臺灣培養出來的「電競選手」有多少具有
真正的「運動家精神」?
或者一邊只想逃避「當兵」這項
「國民應盡的義務」,
一邊卻又想享受運動員的福利?
電競選手的黃金時期有限?
那其他乖乖去當兵的男女的人生
都是垃圾時間?
有「軍法」就有戰鬥力?
我承認,至少當兵時我的單位確實
是在「愚兵」:
每天刺槍、操體能和
在週四看洗腦「國軍浴血奮戰,」
、「共軍多可惡,」、「死日本鬼子」的
《莒光園地》,對國軍戰力好有幫助?
但運動員憑什麼不用當兵??
給個理由。

也許真如心理學上所論述的: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
然而其實人的「本性」高不過一隻猴子;
當我們躲在「網路」這張面具背後時
大部分的人的劣根性一五一十地完美呈現,
為什麼我們膽敢如此恣意妄為?

1.這樣的言行大多不到觸法的程度。

2.我們相信:很少有人願意那麼無聊
花時間和金錢來告我。

3.我們相信:警察大概抓不到我。

4.我們看見:大家都在這樣做但也都沒事。

我們卻都忘了:
「法律」 只是「道德」的最低底線
(可見臺灣由上到下,
由總統到小學生被教育得多沒道德感。)
我們的父母尊不尊重自己的小孩?
或者將其視為一種私有財產?
我們的學校夠不夠尊重孩子們?
還是只以成績優劣來劃分?
從小沒有受到應有而平等尊重對待的孩子,
長大後他們對父母、朋友甚至配偶
會懂得如何付出應有的尊重嗎?
他們是否有機會學習到尊重、
友善或包容?
也許就因為我們沒學到
對「失敗者」應有的尊重、
極盡嘲諷,所以自然而然
也會極度避免自己成為「受害者」?

直覺地挑釁、率性地爆炸,
對於別人的不幸我們用道德的同情
『節哀順變。』然而私底下自我地慶幸
(還好不是我。)
氣象的預測到某縣市長
「颱風假」的抉擇在媒體的吹捧下
更是一次次「成功的造神」,
社會氛圍下新聞價值、冠軍與否
儼然成為公開評斷人生價值的依歸。
私底下,我們很難記得自己是怎樣失敗的,
以至於同樣的錯一犯再犯,然而,
那寥寥可數的幾次輝煌卻成了
大部分人炫耀一生的素材。
以前要吵架,我們總得「面對面」,
看、現在多方便,只要打通電話、
敲敲鍵盤
我們就可以引起世界大戰;
我們對於跟我們相左的意見
(如同性戀、廢死等議題)
是能「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的言論自由」,
還是詭異地堅持非黑即白、沒有模糊空間?
「我一定是對的?」、
「跟我相反的言行絕對是錯的?」

也許當我們了解現實越多、
對世界看得更透徹時
自然而然地就會對這世界、
對人性更悲觀、更失望?
這就是人性的自私,
這就是人性的悲哀。

arrow
arrow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