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手邊正在讀著的是
日本中文作家新井一二三
所寫的《臺灣為何教我哭?》。

本書的誕生緣起本來就是
基於作者對於魏德聖導演的電影
《海角七號》的癡心,
而從剛讀完得第一篇的文章字裡行間
也不難再次印證或說切身感受到
作者每看一次《海角七號》
必哭一次的心境與熱愛。

 

身為一個臺灣人我當然記得
當年《海角七號》電影旋風籠罩下
的臺灣廣為流傳的逸事:
比如許多人故意寄信到「海角七番地」、
電影裡出現的信件郵包一時熱賣,
或許更多的記憶點是范逸臣藉這部電影
又再次攀上自己演藝生涯的高峰與
《無樂不作》、《國境之南》這兩首
紅極一時的電影歌曲。

 

個人還沒真正去過墾丁,
我也不清楚當年 《海角七號》
是否曾為墾丁旅遊的周邊商機
添加任何化學變化,只是到後來傳出
墾丁大街商家貪得無厭、
任意哄抬價錢後這次的「墾丁」
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鄉民、雲觀眾總是隨著
周遭資訊如變色龍般
改變自身的價值光譜,
當然我也不例外;
「房子」總是一種單純的人工建築,
當有人居住進去後賦予了無機體生命力,
而人也順勢有了遮風避雨之處。
「時勢」、「風潮」可以由人帶起與創造,
然而一個商區的敗落卻也因為人的因素,
不禁讓人格外覺得諷刺與感慨。

 

再回到人的喜好厭惡;
當我們熱切喜歡一樣事物時
也許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
或者也連帶對他的缺點選擇視而不見;
當我們極端討厭一個人時,
盡可百般數落、圈點他的不是。
回到我們自身思考的源頭:
我們是因為新聞媒體報導後才
討厭/喜歡他,或者在這之前?
「外在因素」到底可以對我們
-普羅大眾-在評價一個國家、
一個城市、一個人時
起到多到作用與效力?
我想除了多方收集資訊
與培養自己媒體識讀能力之外
就是自己的親身在地觀察,
當有人說「距離創造美感」時
這回我得說:
「距離」是否也增加了誤解?

 

arrow
arrow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