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  映:2011
發  音:韓語
類  型: 深度品味 
演  員: 宋慧喬 、 南智賢 
導  演: 李廷香 
片  長:120分
 
【劇情簡介】
紀錄片製作人多蕙,在生日當天的一場
機車肇事逃逸意外中失去了未婚夫。
 
她相信如果她能夠原諒,
大家都會比較快樂,
於是她選擇不起訴
這個青少年肇事者。
 
 
一年後,多蕙跟多起案件的受害人見面,
並且開始拍攝紀錄片。
在拍攝的過程中,
多蕙開始回想起這個
她當初選擇原諒的17歲肇事少年,
「他一定好好過著守規矩的生活了吧」
她心想。
 
她平靜的繼續拍攝她的紀錄片。
但是有一天,她聽到這個少年的消息,
不禁大受打擊….....。
 
 
#以上圖文引述自myVideo網站。
 
-----------------------------------------
 
臺灣公共電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剛在一片叫好聲中完播,
身為其中一員的觀眾,
我們再次重新思考了:
 
1.臺灣社會大眾對死刑犯家屬的態度
以及受害者家屬的傷痛療癒歷程;
當然還有最終目標的「正義與和解」。
 
 
2.對於「思覺失調(精神病患)」
的病患家庭,
社會應建立的支持體系。
多一分了解,少一分誤解。
 
 
3.媒體的自省改革與觀眾們的自省改變。
 
 
而本片則以另一個角度要我們好好思考:
社會、宗教都要求我們、
當事人原諒個罪犯、
『給孩子一個機會!』,
然而如果加害人在服完刑、
假釋出獄後仍為非作歹,
那誰能負責?
誰該負責?
 
關於嫌犯的罪衍、受害者家屬的
「二度傷害」;
是當事人父母/親屬,
還是神父、矯正機關或教誨師?
 
 
 
1.Q:受刑人服刑完畢出獄後
真的有改過自新、「變好了」嗎?
 
A:也許在臺灣「監獄」就如同
經濟部一樣:
主計處為了美化失業率,把臨時工、
兼職時薪都納入了「就業率」裡頭,
獄政方是否也把「假釋」當成了監所
的美化業績,在受刑人心靈教化方面
是否真正有成效?
少年觀護所、監獄是洗衣機嗎?
髒的衣服丟進去、加個洗衣粉,
轉個幾十分鐘出來就煥然一新?
以色列人大多信奉猶太教,
巴基斯坦人則多信奉伊斯蘭教,
然而2019的今天
這兩國的自相殘殺
奪去了多少軍人、平民生命?
拜了佛、抄了佛經,
受了洗、信了耶穌,
什麼樣的心靈就都會立馬變「天使」了?
我們是否過度神話了「神話」-宗教-?
 
 
#導讀:《教出殺人犯》
 
 
 
2.Q:服完刑是否就意味著
「洗淨自己的所有罪孽」了?
對受害人及其家屬就可「理直氣壯」了?
 
 
「真正的原諒是什麼樣貌?」
 
『不負責任的寬恕是罪過。』
 
『最害怕的是,
知道他沒有得到原諒的價值。』
 
A:寫了道歉信、賠完錢,
在獄中做個「乖寶寶」,
是否就意味著贖罪完成、
對受害者的完整道歉?
 
受害者家屬的嫉惡如仇、
定要受刑人付出生命的代價
固然有討論空間:然而,
關於「原諒」、「放下」這塊
社會大眾有誰能幫他們決定:
原不原諒?
 
『你的痛苦我能體會。』
真的?
誰能「真正體會」,
誰能真正了解?
我們總愛說書上的歷史教訓,
然而,直至2019的今天以巴、
敘利亞甚至是緬甸的羅興雅,
人類可從歷史經驗得到教訓了?
或許人只有自己親身經驗過後
才有資格說:『我能體會你的感受。』
 
 
 
 
 
『人的生命本來就不是等價的。』
-《MONSTER》-
 
 
在資本主義的霸道淫威之下,
似乎連「生命」都可以待價而沽,
當談到和解金時則常冒出:
『還不是為了錢?』
那一條命到底值多少錢?
五十萬?一百萬?兩百萬?
書上總說「生命無價」,
那生命的價值到底誰說了算?
資方?
 
 
 
假使受刑人壓根從心底不認為
自己有什麼錯,在監所都只是為了
「假釋要件」在裝乖乖牌,
那麼受刑人出獄後的日常生活
(到底誰說關出來一定變好人的?)
臺灣是否有後續追蹤與相關研究?
關於「累犯」,臺灣獄政
到底提出了哪些確實而有效改革?
 
 
3.Q:「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家醜不可外揚」?
怎樣才算是「好父母」?
怎樣才算是「好兒子/好女兒」?
 
A:華人刻板印象與傳統禮教裡
到底包含了多少當年魯迅所說的
「吃人的禮教」?
家庭裏,「上對下」、「男尊女卑」
的權力不對等與生存和情感的依賴下
有多少不幸的女孩和受虐兒?
是否父母一句:『我都是為你好!』
可以合理化一切?
身處「華人傳統思維」裏,
當我們聽見一個孩子在青春期
開始發展獨立、質疑權威,
抱怨、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時
身為傾聽者又是抱持怎樣的心態?
不孝子/不孝女?
不知感恩?
 
 
 
 
【誰在包庇犯罪】
 
『主人(上帝)把人類視作寵物:
主人是不會因為「一隻狗咬死了一隻狗」而處死一隻狗的。』
 
 
 
『今天父母若殺死了
自己的孩子叫「過失殺人」,
那孩子若殺死了
對自己施暴的父母時呢?』
 
 
 
『若哥哥殺死了我,
父母是不會報案的,
因為他們害怕失去「另一個孩子」。』
 
 
 
《我們與惡的距離》
劇中有句經典臺詞: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
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然而劇中李大芝的媽媽對於自己的兒子
(李曉明)的性格與內心的轉變
顯然是無所知悉且無力應對的,
誰有能力去理解、研究?
在廢除死刑之前,
「專家們」是否能做些什麼?
 
 
一般社會大眾是否該好好靜下心來、
用力思考:在華人傳統文化的
「高壓家庭教育」下會產出多少個鄭捷?
相對的,在過度溺愛下
又會「組合」出多少個林清岳、孫安佐?
有的孩子在同樣的家庭環境裡
能挺過來,究竟其中的關鍵
(良師益友、貴人?)是什麼?
而那些長歪了的樹苗又是何原由?
 
#有錢有勢的父母。
 
 
 
 
 
「家人」是最恐怖的生物
 
是否只要孩子不「服從父母」,
我們的社會就普遍認為是錯的,
就想開堂公審?
當電視談話性節目播出一集集
『還好我父親當年這樣打我,』
『我才沒變成流氓。』
所有的感恩裏是否顯現出某種
「家庭教育」採取之手段的弔詭之處?
尤其在螢幕前、當庭廣眾之下
一般人甚至偶像明星是否「言不由衷」?
我們一邊譴責家暴父母,
一邊卻又在頌揚與家暴無二樣的
「家規」,是否就怕被學家、
大眾指責(如護家盟之於同志團體)
大逆不道、破壞優良華人傳統?
 
 
 
 
#導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我們是否過於急功好利
而讓想努力的事流於表面?
我們是否只是熱切地陳述自己的思想
而忘了偶爾應該停下來傾聽不同的想法?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好像從孔子那裏聽說是
「教人為人處世的道理」,
哪時評核學習成效的「考試」
在華人社會、在臺灣竟突變成
竟好像成了「學校教育」的全部了?
 
 
 
 
希望臺灣不要執行死刑:
應該不是代替誰來原諒受刑人,
只是不想用顆子彈交代一切;
然而當死刑逐漸減少執行之際,
臺灣的「假釋後門」是否有在嚴格把關?
還是因為「監獄關不下」、
「獄中表現良好」(誰來判斷?
且若以臺灣假釋者再犯率高居不下,
明顯審查的人有問題、
還是要怪宗教的洗滌不完全?)
會不會法務部長乃至整個獄政體系
(當然包含教誨師)
沒告訴我們、不敢告訴我們的真相是:
『我們放虎歸山了。』?
arrow
arrow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