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說長久以來日系漫畫的授權發行
和「租書」市場的存在對本土
漫畫發展形成一種傷害的話。
我恍然大悟:那臺灣八成遊戲大廠
沉溺於代理日、韓等國遊戲,

會不會根本上就是一種「慢性自殺」行為?
對臺灣遊戲產業的發展來說;
就像政府嘴上推「長照政策」

卻又短視近利地把腦筋動到
「引進外勞」上所引發的民團擔憂一般,
也像臺灣影視產業一味購買

日韓戲劇節目來播放同樣道理
(就算自製,商業臺只要戲劇一紅

就開始灌水充集數;
典型例子,如民視《飛龍在天》,):

臺灣不是沒市場,是這些行業的高層
你們在自甘墮落、飲鴆止渴;
臺灣不是沒人才,而是這些產業

根本無心經營與培養;
臺灣不是沒資金,

是有人不肯用心動腦筋。
表面上把這樣的手段說得好聽:

「國際觀」,問題是:在這場競賽裡
臺灣妳有拿出了點什麼
準備在國際上跟人家一較長短了嗎?
不做可以有一百、一千個理由和藉口,
做,就是一個熱情、一個心和一個撐,
只要有好的概念、點子加上一點

行銷策略,如果說臺灣沒市場,
那公視這群導演們以少少資金

來製作的優質節目
(《小孩大人》、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等等)是什麼?
趨吉避凶、好逸惡勞;一句『沒市場。』

多輕鬆啊?
買個影集播播,坐等收視率就好;
簽個「代理」多愜意啊,

用「商城」荷包照樣滿溢。









2016臺北國際電玩展(TGS 2016)剛落幕,
《昨日的艾莉若》這款臺灣開發

的擴增實境遊戲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若觀光業能做出類似全臺賞金、
尋寶之類的企劃,
何嘗不是一種科技與觀光
產業的行銷與結合?



哥倫布之後是否真的代表
「大航海時代」的結束?
而「經濟奇蹟」之後

臺灣人難道失去了冒險進取的精神、
開始躲在自己的「舒適圈」裏

玩著投機取巧?
於是,對自己種植的稻米沒信心、

開始吃漢堡;
播別人的戲劇/代理遊戲,

就算收視率差/玩家少:
『他們做的爛戲/遊戲。』來解套;

好像失敗因此可以裝得不是自己,
就像在LOL遊戲裡「戰敗」
你盡可怪罪隊友,而遊戲或戲劇產業:
反正就算失去收視率/代理,
還有廣告和商城。
說臺灣人沒自信倒還算好聽,

怕是臺灣人在列強夾擊下
已經輸得失去志氣和

再一次站起來的勇氣。






於是在這樣的自卑與苟且心態
的持續惡性循環下扼殺臺灣遊戲、
漫畫與戲劇產業的種種因素裡,
這些南朝偏安的人怎能推辭:

自己也有一份功勞?

 

arrow
arrow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